第263章


  姜舒兰挂了电话后,陷入沉思。

  “舒兰?怎么了?”

  好久没等到舒兰回去的,马凤霞跑了出来,招呼她。

  姜舒兰笑了笑,“没事,就是我家也在问,家庭联产承包制的事情。”

  这下,马凤霞眼睛一亮,“你怎么给他们回答的?”

  姜舒兰,“我觉得这个可行,就让我家人,直接去生产队承包土地了。”

  马凤霞,“能跟我说下为什么吗?”

  “因为,跟着组织政策走,总是没错的。”

  这话一落,马凤霞迅速有了决断,“成了,我知道我家人来找我,我要怎么回复他们了。”

  姜舒兰嗯了一声,“大家现在都是摸着石头过河,只能说是慢慢往前走。”

  “但是我想,国家总不会坑老百姓的。”

  姜家。

  姜家三哥挂了电话,一路就往家里跑,才十月份的天气,他们东北这边就已经穿上了棉袄子了。

  他双手揣着棉袄,免得漏风,一路气喘吁吁地回家。

  全家人都在等着他结果。

  “舒兰怎么说的?”

  姜家三哥一回来,家里人就紧跟着问了起来。

  “舒兰说,可以承包,既然是组织发话了,咱们跟着组织走,总归是没错的。”

  这话一说,姜家人都忍不住跟着兴奋了起来。

  “那就行。”

  回答的是姜家大哥,他当即站了起来,手握拳,“我要去承包三十亩,不,五十亩。”

  对于农民来说,土地是他们最为亲切的东西。

  看着姜家大哥这般激动的样子,姜父抽了一口旱烟,吧嗒吧嗒把烟袋锅,放在桌沿旁边,敲得梆梆梆作响。

  “五十亩?你一个人种得了?”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  “而且,一家一户最多能承包多少,这个还不知道呢,岂是你说要多少就要多少的?”

  这——

  一下子给姜家大哥泼了一盆子冷水,他瞬间冷静了下来,“爹?那这么办?”

  他就一把子力气,唯一拿得出手的活,就是种地了。

  对于姜家大哥来说,这辈子的幸运有两件事,第一件事是成了姜父的大儿子,第二件事是娶了蒋秀珍这么一个能干,又识文断字地吃公家饭的媳妇。

  姜父没吭气,看向蒋秀珍,“秀珍,你也算是公家人了,这每家每户能承包的土地有限量吗?”

  蒋秀珍点头,“最主要的是对土地年限的限制,而不是对数量,但是我想着,不可能每家每户不限制的,到最后咱们公社肯定会按照每户人家来划分的。”

  “那就是了。”

  姜父抽了一口旱烟,吐了个烟圈,继续缓缓道,“既然是这样,我看实在不行,我们就把家给分了。”

  “爹!”

  这下,姜家人都跟着激动了起来。

  父母在不分家,这几乎是他们这一片土地,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规矩了。

  “如果政策是需要一家一户承包有上限的话,这个家,是肯定要分的。”

  因为只有分家,才能承包更多的土地,这个道理,现在大家都懂。

  这话一落,大家都跟着安静了下去。

  姜父觊这大家的神色,没有之前那么反对了,这才继续道,“这样算下来,老大家的,老二家的,老三家的。”顿了顿,他目光在姜家四哥身上停留了片刻,“还有老四,分开后就是四户,再加上我和你爹娘单独立户,加起来就是五户。”

  顿了顿,他突然想起来个事情,“老大家的,像舒兰这种外嫁出去的,可以分吗??”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  他们是一家人,总不能把舒兰单独排除在外面。

  蒋秀珍摇头,“不行,外嫁女算入夫家。”

  这——

  姜父有些失望,“那就先这样按照五户来算,你问清楚,看下每家每户最多能承包多少。”

  蒋秀珍很快就打听清楚了,回来跟大家说消息,“还是十亩地。”

  “那我们就算是分家后,最多能分五十亩。”

  但是,家里真正能种地的,只有大房和二房,老三心思不在种地上,老四身有残疾,也种不了地。

  “老三,你确定,你不参与种地?”

  姜家老三点头,“我想做生意,我问了舒兰,她也说可行。”

  顿了顿,见大家齐刷刷地望着他,他也不尴尬,继续说道,“你们看看咱们生产队的高水生。”

  “他们高家以前可是最穷的人家。”

  现在的日子可是一肉眼可见的速度好了起来。

  外人不知道,但是姜家老三却是清楚的,他去过几次黑市,都遇见高水生,和自己的小打小闹比起来,高水生在黑市才做得更大。

  这——

  “老三,你有把握吗?”

  姜家老三连忙点头,“绝对有,而且现在的情况也不像是之前查得那么严格,爹,我想试下。”

  不然,他会后悔一辈子。

  “那成,姜家三房不参与种地,承包的土地,由姜家大房承担,姜家四房承包的土地,则是有姜家二房承担。”

  “等届时收成了以后,大房和二房只需要给老三和老四定量的粮食就好了,至于给多少,你们双方自己讨论,我不甘于。”

  “大家有异议吗?”

  姜家人齐齐地摇头。

  这个已经很好了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  “就是,爹,能不能分家不分开?”

  姜父摇头,“分开吧,等逢年过节大家在聚在一起就好了。”

  这——

  姜父在姜家就属于一言堂的地位,他决定的事情,下面的人几乎很少能反对的。

  当然,姜母和姜舒兰除外,她们两个算是唯二能改变姜父想法的人。

  像姜父这般果断的到底是少数。

  在不少人家都开始起了纷争。

  而姜家这边因为协商顺利,在第二天就去了公社大队部,分到了五十亩地,并且挨个按手印。

  姜家算是一个表率,也是第一个按手印选择承包土地的人,给后面的人起到了不少示范作用。

  等回到家后,看着那摁了手印的合同。

  姜家大哥忍不住深吸一口气,激动道,“我们也有自己的土地了。”

  以前是给公家种地,如今却是给自家种。

  倒是,蒋秀珍没那么乐观,她直接道,“承包这么多地,种粮食,还是种什么?”

  这一下把大家给问住了。

  种什么?

  “我想种粮食,还是种大米和小米。”

  姜家大哥瓮声瓮气道,对于种地的人来说,白花花的大米,他们没有任何抵抗力。

  “我们一家才多少人?五十亩大米,你觉得吃得完吗?”

  十亩大米的产量,他们都不一定吃得完。

  一下子又陷入了低迷。

  “那怎么办?”

  姜家大哥只会种地,他没想过这些事情。

  “你们忘记了?我可以卖啊。”

  姜家三哥突然说道,“我既然打算去做小买卖,大米这种俏货,我绝对能卖出去。”

  “总之,大哥你们只管种就是了,销路我来想办法。”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  粮食从古至今,都没有卖不出去的。

  有了这话,姜家大哥也把担忧给压了下去。

  倒是姜父他把原本要说的话,又咽回去了,“那先这样定了。”

  “老三,去把家里的事情和舒兰说一声。”

  姜家三哥点了点头。

  等姜舒兰再次接到家里的电话,说家里已经分家了,她还懵了好一会,但是想到这次家庭联产承包制的事情。

  又觉得不意外了。

  “承包那么多土地,打算种什么?”

  “就种大米。”

  “销路想了吗?”

  “我不是打算做点小买卖吗?我销量我就来负责了。”

  姜舒兰拧眉,“三哥,五十亩的大米,你一个人吃不下。”

  “而且,最好的小销路也不是老家,而是南方。”

  她是最有体会的人,南方的大米没有他们老家大米香甜。

  不是不好,而是说东北那种黑土地种出来的大米,一般地方真的比不上。

  这——

  “舒兰,你的意思是?”

  姜舒兰,“先看看政策,如果可以的话,销到南方来。”

  实在不行,就由私变公,以公家名义出售到南方,就不会有任何被抓,被查封,被连累的风险了。

  这话一说,姜家三哥的呼吸都加重了几分,“这会不会给你添麻烦?”

  他们全家人都怕自己给舒兰添麻烦。

  “不会。”

  姜舒兰低声道,“这个不会有任何麻烦,不过我完善下,看下怎么解决。”

  “你先让大哥只管种地就行了,剩下的我们来解决。”

  “成,有了你这句话,我就算是彻底放心了。”

  姜家三哥之前在家放大话,他其实自己也没有太稳的谱,不过和舒兰这一通电话打得,他觉得稳了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  姜舒兰嗯了一声,“家里种地可以,但是你提醒下大哥和大嫂,学华最主要的任务还是学习。”

  姜家三哥点了点头,“我晓得。”

  等挂了电话。

  宿舍的人打趣,“舒兰,你又和家里人打电话啊?”

  那电话那么贵,一分钟要三毛,也不知道舒兰每次一打就是半个小时,她是怎么舍得的。

  姜舒兰点点头,“你们要打吗?”

  马凤霞摇头,“我上次和家里说清楚了,就让他们直接承包土地准没错。”

  旁边的方琴突然来了一句,“挺羡慕家里有地的这种。”

  她之前在当知青的时候,每天种不完的地,觉得烦得很。

  如今回来首都,发现一根葱都要自己买,才发现种得得好。

  这话说得,姜舒兰和马凤霞没法接。

  马凤霞突然转了话题,“对了方琴,你和马建明什么时候结婚?”

  两人处对象有一段时间了。

  这话一说,方琴笑眯眯道,“才刚大一快结束呢,还不着急。”

  “这大学都没毕业。”

  “而且建明说了,等我们毕业就办一场体面的婚礼。”

  说这话的时候,方琴一脸幸福。

  这——

  话题又被聊死了。

  姜舒兰借口财务专业作业比较多,她去写作业了。

  留着马凤霞去听方琴和马建明两人的恩爱事迹。

  马凤霞苦着一张脸,向姜舒兰求助,姜舒兰跑的飞快。

  也不知道怎么的,当时开学的时候,方琴还挺好的,这和马建明处对象后,一回宿舍嘴边挂的就是马建明。

  这次数多了,大家也听腻歪了。

  时间过的飞快,转眼到了79年的七月份,高考大军再次来临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  姜舒兰忙碌自己的同时,还不忘给姜学华和黎丽梅两人写了信,寄了最新的高考资料回去。

  她对两人都寄以厚望,希望他们能够如愿以偿考上大学。

  而黎丽梅也不负众望,在第三次参加高考的时候,终于如愿以偿的考上了首都政法大学的法律系。

  姜舒兰的得知她报考这个专业的时候,忍不住感慨道,仿佛是宿命一样,黎丽梅再次走向了法律专业,只是这辈子比上辈子,提前了快十年。

  她是由衷的为对方高兴。

  至于,姜学华则没那么好运,哪怕是复读了两年,仍然只考了一个大专。

  在拿到这个分数后,姜学华和自己妥协了,在全家人都在辛苦挣钱种地的时候,他一个人在家埋头苦读,成绩却依然不理想。

  可想而知,他并不是一个读书的料子。

  思来想去,大专就大专吧,就报个省城的大专,在家门口,还能照顾妻儿父母。

  没错,姜学华在去年已经升级当了父亲。

  姜舒兰对于姜学华做出的决定,并未干预,表示只要他想通了就行。

  姜舒兰都没反对,姜家其他人自然也不会反对了,姜父虽然失望,但是却知道,像舒兰和铁蛋儿这样天然成绩好的学霸,到底是少数的。

  他们姜家能有两个人,已经是祖坟冒青烟了。

  而姜学华能考个大专,这样算来,也是不错的。

  于是,就这样定了,姜学华去了省城读示范专业。

  在姜家人看来,大专不足以惊艳,但是在生产队的社员们眼里,这姜家真是好生风光,一下子出了两个大学生。

  简直是让人羡慕透了。

  一时之间,姜家人被恭维的厉害,连带着姜家孙子辈,下面还有几个没成家的小伙子,都成了香饽饽了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  这是姜家人始料未及的事情。

  等到九月份秋收的时候。

  姜家承包的五十亩土地,一下子就到了检验成果的时候了。

  姜家大哥是个种田的好把式,又不辞劳苦,几乎是把所有的汗水全部浇灌在了土地上。

  土地是最不会骗人的东西,只要付出劳动,总会有收获。

  丰收的结果也是喜悦的,姜家亩产快到四百五十斤左右,这简直是创造了,整个生产队最高的产量。

  要知道,别人家亩产也就是三百斤左右,四百斤都算是丰收了,至于姜家亩产四百五十斤,是大家都没想过的事情。

  可别小看了这亩产四百五十斤。

  要知道,姜家可是承包了五十亩的土地。

  这总量算出来,绝对可以说是吓死人的。

  姜家就这么多人,哪里吃得了这么多粮食呢。

  而姜家三哥在姜家开始秋收的时候,就开始准备销路了,他在市场上也摸爬滚打的一年了,有不少渠道和人脉关系。

  但是想吃掉这两万多斤粮食,还是有些艰难的。

  因为,量太大了,动静也大,容易出事。

  像姜家三哥平日做的,也都是小本买卖,那种能随时跑路的。

  这两万斤的粮食放在这里,他可跑路不了。

  于是,姜家三哥很快就把电话打到了,姜舒兰那边。

  而姜舒兰那边也早已经有了准备,她紧跟报纸上的实事,早在同年七月份公布了,对南方广省和福省,实行改革开放的时候。

  她就开始已经着手了。

  让姜学民学了开车的技术,并且组建了小只运输队,前期是负责运输海岛不方便用火车运送的货物。

  而此刻,这一小只运输队就可以派上用处了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  她直接让姜学民带着下面的兄弟,开了大卡车回到东北那边去收粮食。

  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,自从那一项改革开放的政策实行后,各地的市场,也不像是之前那般风声鹤唳。

  而是,慢慢有了做生意的人,至于原先负责检查的人,也大多数都是睁一只眼闭只一眼。

  不再像是之前那般严格。

  而姜舒兰让姜学民去收购粮食,更是以公家名义去的,海岛的四个厂子,如今都已经建立了各自的食堂。

  需要大量的粮食。

  对于,姜舒兰来说这是个机会,但是因为家属的身份,她并没有直接参与,而是让姜学民和司务长他们进行谈判投标的。

  东北大米有多好,当初去舒兰他们家吃过饭的人,都无法忘记那滋味。

  所以,采购东北大米几乎是被全票通过的事情。

  并不存在任何徇私舞弊。

  就这样,在姜舒兰的远程嘱托下,姜学民带着新组建的运输队,时隔两年后,终于再次回到了老家。

  这一次——

  他开着大卡车,带着运输队,可以说得上是衣锦还乡。

  卡车轰隆隆的从村头开到了姜家,停在了姜家门口。

  姜学民从驾驶座上跳下来,就见到姜家门口迎接他的人。

  他顿了下,朝着蒋秀珍他们一跪,“爹,娘。”

  这一喊,蒋秀珍两口子的眼泪就跟着下来了,他们目不转睛的盯着他看,语气哽咽,“瘦了,也精神了不少。”

  算起来,已经有两年未见到自家这个大儿子了。

  “好了,不要在门口,让大家看笑话了。”

  “都进来吧。”

  姜父一发话,姜学民顿时从地上起来,随着家人一起进了院子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  至于外面看热闹的人,则是自觉的离去。

  这种时候,还是不要打扰人家一家团聚了。

  一进门。

  姜父不给大家寒暄的机会,就直接单刀直入正题,“舒兰跟我们打招呼了,你带着人是来收粮的?”

  提起正事,姜学民迅速进入状态,“是。”

  “说了这次收多少了吗?”

  姜学民,“我一共带来了四辆卡车,一个按照一吨来算,最多是四吨。”

  这也意味着,除了姜家的粮食,在外面最少好能收两吨。

  这——

  姜父抽着旱烟,“成,我知道了,在外面收谁家的粮食,我们来决定,没问题吧?”

  “当然。”

  姜学民点头,“这个我不管,我只管把车子装满就够了。”

  “那成。”

  “厨房的饭菜也做上了,带着你兄弟们先去填饱肚子。”

  这话一说,跟着姜学民一起过来的兄弟,也忍不住一喜,这一路风餐露宿,实在是太受罪了。

  难得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。

  姜家条件不错,又舍得吃,一盆子猪肉炖粉条,一个一盆子酸菜鱼,大米饭管够。

  各个都用大海碗装的。

  直把人吃的满嘴流油。

  趁着带来的兄弟们都去休息的时候,姜学民则是和父母说了一些体己话,再次从屋内出来的时候,姜学民的眼眶已经有些红了。

  大家也都看见了,都没吭气。

  姜学民这一走就是两年,连过年都不回来,真是好狠的心肠。

  哪怕是如今他混的不错回来,大家心里还是有着几分埋怨的。

  “学民你别觉得你爹娘说话狠,你没回来的时候,你爹娘担心的一宿一宿睡不着。”

  姜家二嫂说了一句话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  姜学民点了点了点头,“婶,我知道。”

  他怎么会去怨父母呢。

  他就是觉得自己不孝顺。

  身为老大,却没尽到孝顺的责任。

  姜学民没有低迷太久,因为要开始收粮食了,姜家的足足两吨,全部拿下。

  剩下的两吨,姜父则是去找的生产队的大队长,让大家进行抽签处理,抽到哪家就是哪家。

  这是公家收粮,根本不存在私人买卖。

  一时之间,整个生产队都恨不得抽到自家,连带着抽签的时候,都是闹的红红火火的。

  最后抽了四家人,合力凑齐了两吨的粮食。

  装满了四辆大卡车。

  不少人还在翘首以盼,“学民,你们以后还收吗?”

  家家户户还有不少粮食呢,都还是新粮。

  姜学民,“还不确定,要看下我们这次公家的反应情况,不过要是有收粮的,我还是会回来找叔叔婶婶帮忙的。”

  这话说得好,大家都爱听。

  明明是他们请求姜学民帮忙的,却被他说成了找大伙儿帮忙。

  等社员们都散了以后。

  姜家人这才朝着他嘱咐道,“路上宁愿慢点也要注意安全。”

  “我晓得。”

  在姜家人不舍的目光下,姜学民到底是开着满载而归的大卡车,轰隆隆的往远方去。

  只是,他刚出了生产队的大路上,就被人拦住了。

  “姜学民,我想跟你谈谈。”


  https://www.biqivge.com/book/99502979/26092791.html

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biqivge.com。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:m.biqivge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