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我在古代做金牌夫子 > 第6章 药堂小杂工

第6章 药堂小杂工


杨掌柜刚要说什么,却见李大夫从内室转出来,眉间拧成川字,神色显然比方才还要凝重几分。

        宋初夏心里咯噔一下,忙撇了掌柜的迎上去:“李大夫,怎么了?是我表弟有什么不对劲儿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李大夫已经为那孩子施过针,做了一套推拿,顺利让他发了一身汗,也把体内那口痰给咳了出来,只是……

        “这孩子是风寒袭肺不错,只是导致他高烧不退且气喘体虚的,还有另外一番缘由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他本想找个长辈来聊这事儿的,但这小丫头却一眼瞧出了他神色不对,立即就问到了点子上,反观一旁的程大郎,还是一脸木木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李大夫忽然有种怪异感,仿佛眼前这小丫头才是这里真正的大人似的,便直接对她说了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他中了毒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中毒?这又是怎么回事?

        宋初夏一口气儿都提到嗓子眼了,但还是强行维持面上镇定,耐心询问道:“他中的是什么毒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这个,老夫目前尚不能明确,只是症状颇似被蜱虫所咬。”李大夫说道。

        哦,原来是被虫子咬了……宋初夏想到杂草和灌木丛生的小夏河岸,心想不无这种可能。

        她差点就脑补了一出公子哥儿惨遭恶人毒害的豪门宅斗戏码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所幸他中毒不深,毒性尚未入脏,老夫为他调理一段时日,自能清理干净体内毒素。”李大夫虽是小儿病好手,但他医术高明,各科都有涉猎,这种程度的毒他还是有把握的。

        那就好,宋初夏松了口气。

        但很快她又想到了一个问题。

        方才木头跟堂里的大夫们借钱,允诺程大郎下回把钱送来就还上,毕竟他就在堂里做事,跑不了,且自来又是个听话乖巧的,很快就东拼西凑到了二两银子,塞给了宋初夏。

        这诊费和药钱凑到了,宋初夏打算着待治疗结束就带他回小枣村等他家里人,如何还能留在这里慢慢调理身子?

        倒不如等他家里人找过来了,她再把情况细细说明,让他们带他来治疗就行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于是宋初夏便略为难地对李大夫说道:“抱歉,今日我们就得带表弟回去了,恐怕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哼。”李大夫直接打断了他的话,“随你们吧,宣肺止咳的方子已经写好了,拿去抓药便是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冷着一张脸就走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宋初夏失笑,这老大夫还真是脾气挺大的,他莫不是以为他们不打算给他治了吧?也是,他们这副穷酸村民样儿,方才为那一两银子都要愁半天。

        贫民之家多的是因拿不出几两碎银而放弃治病的人,这里的大夫估计见多了,但像李大夫这么有气性的人必然不多。

        在大夫眼里治病救人是本职也是天性,只是本就见惯了生死,且这种状况他们帮得了一次也帮不了第二次,谁都不是慈善家,故而多少都会平静些,说白了也就是麻木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宋初夏也没有再解释,接过木头包好的药,准备到柜台处结账。

        却看到掌柜正笑嘻嘻地看着她,一副等她好久了的模样。

        ……

        “小姑娘,你叫什么呀?”杨掌柜开口了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宋初夏,大家都叫我夏姐儿。”宋初夏老实答道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这样吧,我就叫你小夏。”杨掌柜似乎喜欢与众不同,他摸摸下巴接着道,“我看你是个聪明的丫头,我呢,现在正缺个账房先生,当然你还小是做不了的,但我想请你来给我打下手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哈?打下手?这是要请她给他做助理的意思吗?

        杨掌柜显然看到了方才那一幕。

        程木头这孩子的家境他是知晓的,既然这丫头和他们是一起过来的,想必就是同村了。杨掌柜略一琢磨,便理所当然地也认为宋初夏等人确实是因为缺银子才拒绝治病。

        缺银子不打紧,他给不就是了?

        “一个月给你三钱银子,也不是只给我打下手,堂里若有什么杂事,自然也要你来办。行不行?”

        那就是打杂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宋初夏听明白了,说实话这算得上是一份好差事,在药堂打杂再累能累得过种地?何况三钱银子实在不算少了,她才七岁,而她们村里出来做杂工的成年男子一个月也没多多少,木头哥儿在这里做学徒还不拿工钱呢。

        话是这么说,但宋初夏仍是拒绝道:“家里农活儿还得干呢,我不能留在这里做事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杨掌柜一听就急了,他实在是不想再为算账一事烦得挠破头了,连忙加码:“包食宿!”

        宋初夏仍是坚持道:“不行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你们带来的那个孩子也可以一起住在芝林堂,我们这儿还有空房间,他不是正需要治病嘛?跑来跑去不方便吧。”杨掌柜想这回还不把这丫头的脉门给拿捏住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宋初夏眼珠子滴溜一转,心想这还差不多,只是……

        “我只能做两个月,秋收时就得回去啦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不回去这季的稻谷就麻烦了,宋怀远是个没谱儿的,林氏一人可干不来,太累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如今不是农忙的季节,林氏又出了月子,她在这里来做两个月工挣点银钱倒也是好的,谁让她们家实在太缺钱了呢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那便如此吧。”杨掌柜点点头,想两个月时间怎么够他请来新账房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宋初夏却注意他面前桌上摆着个长方形盘,像是算盘却和她从前见惯了的略有不同。

        忍不住凑近了看,发现这把确实是算盘,只是不似现代算盘那般把算珠穿在一根根木档上,而是在木盘里挖出一道道深槽,每道槽里分别放五颗或两颗算珠。

        七颗算珠,那运算方式当是差不离。

        她想起来了,小时候学珠算的时候老师就给她们科普过,这应当就是现代七珠算盘的前身,也可以说是它的老爹版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这算盘不好用。”宋初夏评价道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什么不好用?”杨掌柜困惑了。

        “算盘不好用,太大,也太笨重,不便拿在手上;且用它算数的时候,珠子很容易就滑下来了,是不是经常会算不对数?”

        闻言杨掌柜咦了一声,细想确实有这么一回事!算珠滑动了,数目岂不就变了,哪还能算得对?

        怪不得他老是会对不上账目,每每都要反复核算几遍才放心。

        他来了兴趣,追问道:“那这可有法子解决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有啊。”宋初夏说道,“只要做一下改良就可以了,弃槽换档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那就和现代常用的七珠算盘的模样差不多了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没了后槽版,不仅重量大大减轻,而且算珠串在一根根档上更清楚明了,拨弄起来也方便。”宋初夏比划着说给他听。

        什么又槽又档的……杨掌柜被她说懵了,硬是想象不出来。

        自打他几岁起开始摸算盘,见过的算盘便都长这副模样。

        即便是他爹,他爷爷摸的算盘也都是这样式儿的,就没听说过还有别的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一脸不信道:“真有这样的算盘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罢了,宋初夏也没指望他能靠她这几下比划就能想象得出,于是说道:“下次我在纸上画给你看,便能知道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程大郎在听到宋初夏说要在药堂里打杂工时,眼都瞪大了,半晌儿没说得出话来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杨坤杨掌柜他自然是认识的,只是打交道不多。他是半天闷不出三句话的庄稼汉,而杨掌柜据说年轻时还是纨绔一名,整日里不学无术,就好在城里斗鸡走狗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却没想到接手了家里的芝林堂后,倒打理得像模像样,不仅把药堂规模扩大了一倍,名头也倍儿响亮,直接挤进夏江县前三。

        杨老爷子这才安了心儿待在家里,过点含饴弄孙的养老日子。

        他怎么不知道夏姐儿还有这等本事,能入了这些心眼比针眼还多的生意人的眼?

        反倒是木头含笑鼓励道:“夏妹妹,日后我们就算伙计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在他眼里,杨掌柜此举实属平常。外人不知道,他们自己人都是门儿清,杨掌柜之所以能把药堂做大,少不了他知人善用的功劳,所以他可以捧着臭脾气的李大夫,自然也能招进来七岁的小丫头。

        宋初夏不知道木头在想什么,她却还揣着件重要的事儿要办。

        方才她已经和杨掌柜说好了,那孩子先留在芝林堂,杨掌柜负责哄哄李大夫,让老大夫先为他解毒。

        她自个儿得先回家一趟,毕竟这事还得知会她娘一声,且也得收拾两身衣裳过来,虽然她统共也就两三身旧衣,还是捡大姐从前穿过的。

        但还有更要紧的事……宋初夏得回去叮嘱她娘,让她留意有没有外来人来村里找小孩儿。若是来了人,便告诉那些人,人就在城里芝林堂。

        今日一过,和宋二虎的三日之约就要少一天了,她们家等不起,但也只能赌一把。

        程大郎也没怎么费工夫和木头道别,毕竟——

        明儿他还得再带宋初夏进城一趟,想着到时捎上吴氏,也好过孩儿他娘整日在家望眼欲穿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明天见,木头哥。”宋初夏挥挥手。

        就在她要上牛车时,却有一个陌生男人自药堂出来:“姑娘且慢!”


  https://www.biqivge.com/book/55633923/25833657.html

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biqivge.com。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:m.biqivge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