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大宋燕王 > 第754章 御驾亲征

第754章 御驾亲征


时光飞逝,岁月如梭。www..org


        转眼间,三年过去,杨丛义担心的三难都没有发生。


        河东、关中经过三年休养生息,已经恢复了元气,在地广人稀之地建立的四大马场也步入正轨,每个马场都有大小马匹近万之数,假以时日,大宋缺马的困难处境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。


        三年时间,旱涝灾害虽然每年发生,但好在整个大宋并没有发生全国性的天灾,没有消耗太多国力,由于开垦出来的良田越来越多,产量也越来越稳定,民间、各地粮仓都积蓄了不少粮食。


        汴京作为政治、经济中心,经过十几年发展,人口早已超过百万,天南海北商贾云集,各类常见不常见的人才也汇聚汴京,伴随无数人才、商贾到来,各类物资、手艺也应有尽有,只有想不到的,没有找不到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随着商贾往来于汴京和其他各座城池,钱币、物资流通极大,整个北方生机勃勃,充满朝气。


        经济繁荣,天下安定,朝廷税收自然年年稳步增加,三年下来,户部竟然还有了数百万的税收结余。


        而陆游主掌的回易处、市舶司,三年来也向户部和内库上缴了巨量财富。


        内库有钱之后,皇帝赵自然不再吝啬钱财,每年专门拨付兵部三百万贯钱,年年扩大东、西作坊的规模,不停的生产盔甲武器。


        赵除了拨款给汴京东、西作坊,还向大名府和济南府、益都府作坊拨款,专门用来生产军队所需军备。


        除了军备生产之外,心焦不已的赵大把撒钱,在开封府、大名府、济南府、兴仁府、益都府、归德府、扬州等大城,水陆交通便利之地,修建大型粮仓,大举采购民间粮草,全部囤积起来,以备北伐之需。


        三年时间,杨丛义和史浩顶住上下压力,朝廷没有干大事,太学没有建立,武学更没有建立,几乎将全部心思都放在稳定中央和地方治理,积蓄国力。www..org


        短短三年时间,成效显著,虽不完全具备开启一场大战的能力,但此时的大宋已经不再害怕战争,因为国库有结余,俸禄、粮饷都没问题。


        能解决、保证官员的待遇问题,绝大多数官员自然就不会反对朝廷对外用兵,于是收复真定府和燕云十六州,便提上了日程。


        北定十二年四月,关中驻军明复一部三万人奉命调往黄河岸边的兴仁府。


        五月,淮西、荆湖北路三万驻军奉命调往归德府。


        六月,扬州、浙东调集两万驻军前往济州。


        与此同时,无数装满粮草的商船沿长江南下,目的只有一个,趁着北方高价收购粮草,大赚一笔。


        八月开始,一艘艘巨大的海船在莱州湾靠岸,而后无数粮食被运进附近重兵看守的规模庞大的粮仓。


        从第一艘装满粮草的海船在莱州湾靠岸,此后三个月,进港海船不歇,川蜀、荆湖北路、荆湖南路、江南西路、江南东路、淮西、淮东、浙东、浙西等地的粮食,源源不断的运抵山东。


        除此之外,通过海路运抵山东的粮食还有来自南洋的,南海都护府、南洋都护府,这些年采购、换购了不少粮食,南洋高温潮湿不好保存,其中多数都运抵流求,存放在流求留守营地,这次也一并运来山东。


        海路运输繁忙,陆路运输也是一样。


        由于山东境内以及济南府至大名府的硬化官道良好效应,大名府、开封府、兴仁府、归德府、宿州、亳州、颍州、庐州、滁州、扬州等地的主要官道,在官商共同努力下,短短六七年内,几乎全部硬化完毕,从此不论晴雨,大小车辆通行无阻。www..org


        大规模硬化的官道,催生载重量更大更坚固的马车,益都府、济南府车马工坊由于是官营背景,所以他们能得到更多钢铁,车马也日益坚固,跑上五六千里不坏,也是很平常的事。


        江北的道路、车马运输优势不小,因此江北远离长江水路的运输任务基本都交给了陆路运输,从南向北,官道上车如长龙,昼夜不息,目的地大名府、济南府、河间府。


        在粮草物资纷纷北上之时,汴京城里也展开了最后的争论,因为直到此时,朝廷里还有反对发动战争的声音,这是赵难以忍受的!


        任何一件好事或恶事,都不可能有百分百的人支持,杨丛义懂,史浩也懂,唯独赵想不通,收复真定府,统一燕云十六州,这等千古大业,为什么会有人反对,有人不支持,今天再给他们最后一次机会讲道理!


        大庆殿,满朝文武整整齐齐站在殿中,赵一人高坐于殿上。


        “史相,派往辽阳府,递交国书的人选定下了吗?”赵发问。


        史浩闪身出列,禀道“定下了。臣在一群江南学子中选定了两人,他二人能言善辩,陈词慷慨,能当此任。臣已着户部、礼部发放选任官凭,三日之内,便能启程,赶赴辽阳府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“为何是从江南学子中挑选,堂堂一个朝廷,文武官员成千上万,难道就找不出合适的人吗?”赵当即发问,目光满殿游离。


        “百官虽多,可都有职责在身,臣也是不得已而为之。”史浩面色平静。


        “我看是在汴京好日子过多了,每日歌舞宴饮,享受惯了,受不得北方苦寒,更贪生怕死,才都不愿当这个使臣吧!”赵一语点破,毫不留情。


        殿中文武大臣,有人目视前方,不为赵此语所动,有人目光躲避,不敢直视,更有人眼观鼻,鼻观心,似乎皇上的揶揄之词与他们无关。


        文武百官无言,史浩亦是无言。


        “国之大事,要靠无官无职的学子来办,你们就心安理得的留在汴京吧!”赵见殿中众臣的模样,心里不由的生出怒气。


        千古大业,他们都不上心,留他们在汴京何用?


        这一刻,赵恨不得全让他们致仕,回家养老去。


        最终,理智还是占了上风,压住了他心中的怒气。


        待心情平复,赵忽然提高音调,宣布了一个令满朝文武震惊的消息“收复燕京乃千古大事,我要御驾亲征,与我大宋将士共进退!”


        此语一出,满朝皆惊,就连杨丛义和史浩也有些发懵。


        御驾亲征?


        此事赵可从来没有跟他们提起过,之前就北伐商讨过不知多少次,都没有一丝一毫透露过要随大军御驾亲征,现在当着满朝文武宣布这个消息,他到底要做什么?


        杨丛义和史浩对望一眼,史浩朝他微微摇头。


        不知史浩是说他不知,还是不同意皇帝御驾亲征,更或者是不让杨丛义发表意见。


        赵突如其来的这么一下子,打乱了杨丛义之前部署。


        他很想反对,但当着满朝文武的面,他做不出这等事,也说不出口,毕竟他的权势太大了,公然反对皇帝,必然朝野震动,马上天下大乱也说不定,他不得不慎重。


        “皇上,迁都汴京不过十几年,之前的教训历历在目,汴京稳定高于一切,万不可离京啊!”观文殿大学士参知政事莫济迅速出列反对赵御驾亲征。


        此言一出,满朝文武皆惊,就连赵也脸色一变。


        当年赵就是因为御驾亲征,从临安北上归德府与完颜亮议和,而后巡视汴京、兴仁府等地,在北方耽搁了一段时间,太上皇赵构才在临安重临大庆殿,让他回不了临安,差点丢掉皇位,这是赵心头之痛!


        如今此事被莫济当众提及,虽未明说,可满朝文武多数都是亲历者,谁人不知?


        莫济此语顿时便让赵有些下不来台,御驾亲征确实危险重重,前方战败,皇帝性命危险,纵使前方不败,后方生乱,皇位也危险。


        前有完颜亮亲率百万大军南下侵宋,完颜雍在后方辽阳府称帝,夺了金国都城燕京,完颜亮不得不跑去大同府。


        后有北伐之时赵御驾亲征,亲历临安之变,不是陈康伯、史浩、杨丛义等一众主战派支持,他早就丢了皇位,哪里还有如今的汴京之盛!


        虽然事实如此,但当众手戳赵的痛处,还是让赵非常难受,可他一时之间也没法反驳,别提心里有多难受。


        “莫相此言差矣!”


        就在众臣被赵和莫济前后两语惊的脑袋转不过弯来的时候,忽有一声惊喝从殿中响起。


        众人回望,却见一个一身红色官衣的中年人抬步出列,仔细一看,正是几个月前才刚刚调来汴京任职左司郎中的辛弃疾。


        众人皆知,辛弃疾早年在江南任职,后来无缘无故出现在河东,任北伐军副帅,还兼任了一段时间的河东安抚使,他的任职未经各部各司签押,所以这段经历不被朝廷认可,只追任了他一个忻州知州之职。


        后来,鉴于辛弃疾协助北伐军收复并安抚河东,功劳甚大,皇帝钦命,特此朝奉郎,至此才得了汴京真正的官职,不然他在河东辛苦几年都算打白工。


        莫济入河东,出知太原府后,辛弃疾在河东的权力受到限制,差事多数集中在筹集军需和后勤物资供给运输上,在仕途发展上便受到了一定的压制,以至于数年下来,再无摆得上台面的政绩。


  https://www.biqivge.com/book/32762/19539828.html

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biqivge.com。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:m.biqivge.com